中文計畫名稱:數位迎媽祖-台灣鄉土民俗文化藝術創意加值研究
英文計畫名稱:Digitalizing the Matsu Festival Celebration – The Study and Application of Taiwan Folk Culture and Art Creative Value-added
【計畫背景與重要性】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2009年8月正式將迎媽祖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1~4]。媽祖信仰是中國第一個信仰類的世界級遺產,至今有千年歷史。媽祖是中國東南沿海為中心的海神信仰,以崇奉和頌揚媽祖的立德、行善、大愛精神為核心,並以媽祖宮廟為主要文化活動場所與以習俗和廟會等為表現形式的民俗文化[5~11]。目前媽祖文化傳播到世界二十多個國家與地區,在全球有媽祖宮廟五千多座、信眾兩億多人。
迎媽祖的圖像表現,乃以林智信畫家的「迎媽祖」版畫最具代表。林智信畫家從四O歲開始動手刻繪「迎媽祖」版畫,歷時二O年完成,共有67幅連串總長408尺(124公尺),是世界最長的版畫,也是台灣在國際上最能代表台灣民俗文化藝術的一件作品。林智信畫家長久秉信著「爲人生而藝術」的理念,林智信認為一個好的藝術家,除了能開創自己的獨特風格外,更應賦予作品淨化精神生命的內涵、提升人類文化層次的理念及展現藝術家的生命力。林智信畫家二十年在3尺x6尺的木板上雕刻,實非易事,必須以屈膝盤腿的姿勢坐在木板上,才能運刀自如。雕刻過程中常因刀滑,以致手指頭和大腿被劃破皮肉,血跡與汗漬滴落板上。林智信說:「這種雕刻姿勢,彷彿是藉著刻畫在修煉禪功呢!」林智信常常以苦行僧自勉[12]。1995年國際知名版畫家林智信完成了高3尺長408尺的「迎媽祖」木刻版畫,當年在台北市立美術館首展時,震撼了國內外的藝術界曾在國內外展出,受到國際博物館與許多學術研究機構的重視。每次在世界各國展覽[13,14],因畫作長達408尺,整個美術館幾乎只能展出這一件作品,且像一條長龍般的盤據在美術館裡,下圖為「迎媽祖」版畫在德國歷史博物館展出情形。
圖:林智信畫家以苦行僧的禪修練功方式盤腿二十年完成「迎媽祖」版畫
林智信畫家利用中國長卷式的表現形式拓展了畫面裡空間及時間的因素,又經由精心安排的67組場景並以媽祖遶境隊伍貫穿全圖,使整體結構上展現出具有音樂性的韻律感,內容紀錄了台灣子民最重要的信仰「媽祖」迎神過程,內容包含媽祖飛昇、路關牌、托燈、哨角、媽祖頭旗、財神爺、蜈蚣陣、白鶴陣、跳鼓陣、轎前鑼、城隍爺頭旗、開路鼓、搖旱船(桃花過渡)及海族陣、鬥春牛、三姑六婆、十二花神花車、八家將、七爺八爺、中壇元帥頭旗、八音古樂隊、公揹婆和老揹少、布馬陣、牛犁歌陣、踩高蹺、車鼓陣、福州十番吹、舞龍陣、快樂童子與保長公、宋江獅陣、宋江陣、鷸蚌相爭、七仙女、十二婆姐、蟠桃會花車藝閣、報駕大鑼、千里眼與順風耳、分靈媽祖回祖廟、媽祖廟、…等各種陣頭與儀式。「迎媽祖」版畫展現的正是台灣最道地的庶民文化,其曾被國際媒體報導媲美北宋張擇端所作的風俗畫「清明上河圖」描繪北宋首都的市民生活景況。「迎媽祖」版畫不只是藝作品,它更是台灣史的一部民俗文化史。
圖:林智信畫家講解「迎媽祖」版畫內容
圖:林智信畫家「迎媽祖」版畫裡的「七爺˙八爺」
圖:林智信畫家「迎媽祖」版畫裡的「三姑˙六婆」
針對「迎媽祖」版畫這國際知名且深具台灣特色、民俗性的重要慶典與台灣文化元素,我們擬將結合多元的數位媒體來進行迎媽祖的文化創意內容與創新展示模式研究,以實體互動設計概念進行設計,形構台灣文化元素之感官體驗,發展出具備台灣文化元素之實體互動模組,這不僅是一件藝術創作,同時也是一件圖像文獻的留存,讓台灣「迎媽祖」文化動起來的一項使命,這數位工程不但可媲美「清明上河圖動畫」與「清明上河圖互動裝置藝術」,將為台灣歷史做數位迎媽祖記錄。
我們已獲得林智信畫家之授權使用其「迎媽祖」版畫之使用權,我們將執行「數位迎媽祖-台灣鄉土民俗文化藝術創意加值研究」總計畫,這是一個跨領域合作計畫,以林智信畫家的「迎媽祖」版畫為基礎素材,透過文史分析讓迎媽祖文化結合「前瞻展示互動科技」能在數位動畫、虛擬網絡空間、行動裝置、實體空間做文化創意內容設計與創新展示,達成未來博物館觀念與文創產業範例[17],並結合行動設群媒體讓民眾能隨時隨處賞析與學習,亦即以數位的方式來迎媽祖、來作「動畫式」、「互動式」賞析學習的創意加值研究應用。整體計畫是由文史、設計、藝術與科技跨領域專家共同參與。我們期望民眾透過我們建造的文化創意內容與創新展示模式對迎媽祖文化能有互動學習與賞析之機會;並且經由計畫跨領域的合作執行,使科技與人文藝術團隊間能有對談、交流與學習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