鬥春牛:在周朝進入以牛犁耕時代,就有以牛相鬥取樂的風俗。現在中南半島,如越南及一些鄰近的國家,這種風俗還在。至於人們以道具為牛,仿牛相鬥的表演,傳說淵源於金華府的鬥牛,但文獻並無記載,無可查證,僅感於這些象徵於農耕時代的景象,在南台灣的廟會中經常出現,使人有回歸到以牛為主的農耕社會的感覺。鬥春牛有黃牛陣與水牛陣之分,每陣要有兩頭牛,兩位牽牛人,一位和事佬及伴奏的樂器。道具的牛是以竹、藤做成牛型的骨架,上面披縫牛的顏色的堅韌厚布,再繫鈴當結紅布綵,綁上牛繩,為「春牛」。由雙人為一組,各躲入牛肚裡面操作。首先,兩牛相遇為爭地盤,抵角相鬥,牽牛人氣得直跳腳,大聲吆喝!用力拉牛繩,想把自己的牛拉開。沒想到越拉越靠緊,牽牛的人互相以詼諧俏皮的話相罵,調侃對方的不是。後來氣得一趕牛的藤鞭先打自己的牛隻,要他爭氣鬥贏,又鞭打對方的牛以示不是。其後,讓人真模樣的扭打起來在地上翻滾,這時鐘鼓聲快速大聲震耳,他們的表演更為起勁,弄得笠、鞋都脫掉!滿身汙泥、大汗淋漓、氣喘如牛。最後,和事佬出面勸和,雙方握手言歡、道歉後結束一場刺激的演出。